“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在北京展出

房产 2021-05-03 12:2268admin

侨批纸短 家国情长“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在北京展出

2021年04月27日16:42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4月27日电 (宋子节、实习生李佳琪)近日,“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首次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幕。展期为4月9日至5月9日。

侨批承载着侨乡丰富的民俗文化

侨批也称“银信”,是指近代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和领取包裹的凭证,是一种信、汇合一的载体,也是海外华侨连接家人、家乡、祖国的核心纽带,传承着侨乡丰富的民俗文化,涵盖了侨乡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个层面。

“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五邑华侨为民族伟大复兴矢志奋斗,前赴后继,为祖国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江门市博物馆馆长黄志强说,侨批中记载华侨寄钱回家盖碉楼、购买枪支、支援抗日、建设医院学校的故事比比皆是。

2013年6月,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其中5万件侨批出自江门。本次展览共展出银信及相关展品230余件,其中江门市博物馆展品170余件,图片、图表近100幅。

六部分展览书写华侨华人的爱国之情

“作为重要的华侨历史文化瑰宝,每一件侨批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一段侨批故事,都蕴含着家国情怀;每一份家国情怀,都让人为之感动。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让藏在深闺的五邑银信走近大众,开口讲故事。”中共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这样介绍说。

据了解,展览共分为“何为银信、递送银信、游子之心、桑梓之情、报国之志、复兴之梦”六个部分,展现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坚忍不拔、勇于开拓、守信重义、爱国爱乡的优秀品质。

陈冀表示,推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进京展览,是江门积极探索侨批活化利用的重要一步,标志着江门银信(侨批)在研究保护和创新利用方面走向新的高度。

探索银信(侨批)保护活化新路径

“这次展览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启示。”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进说,“五邑银信(侨批)主要来源于美洲和澳洲,大多通过香港递送回国;而广东潮汕、福建侨批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五邑银信与潮汕侨批、福建侨批两者相互补充,相互辉映,两者一起构成中国侨批的完整样貌。通过共同的历史记忆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

近年来,江门市在侨批活化展示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探索,在侨批文化研究和活化利用中走在前列。

去年11月以来,江门市委宣传部召开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保护活化工作研讨会,成立了侨批文化保护活化研究中心,出台《江门市侨批保护活化工作方案》,系统推动侨批保护活化工作;打造了台山银信广场和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专题博物馆——银信博物馆,建成“五邑银信多媒体数据库”,全景式呈现华侨华人对家庭、家乡、国家和世界的贡献,形象阐明侨批历史文化意蕴。“侨批”这一世界华侨的集体记忆,在江门焕发出新的光彩。

(责编:马昌、邓志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持续提高  核心阅读为促进医养结合的发展,相关部门和地方开展了许多积极的举措:通过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流程,简化创办手续,医养结合机构的数量大大提升;以居家养老为重点,打造便捷的医疗服务圈,对医疗报销予以资金支持,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成立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平台、探索医护康养一体化模式等,提升诊疗效果,让老人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京郊花海迎来观赏季  上图为身着汉服的游客在梨花树下对弈。桃花、杏花、樱花、梨花、迎春花、紫叶李、二月兰、野杜鹃……一朵朵,一团团,漫山遍野开得正盛。…

客户端下载

人民日报

人民网+

手机人民网

领导留言板

人民视频

人民智云

人民智作

企业中国-专注企业发展 Copyright © 2017 企业中国-专注企业发展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1574243号

联系QQ:1580475931 邮箱地址:1580475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