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持续开展湿地自然保护区修复改造成效显著
进入夏季,宁河区七里海湿地中成片的芦苇成了水鸟繁殖的天堂,成群的水鸟觅食嬉戏,筑巢安家,与随风摇曳的芦苇构成了一幅生态美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编制并实施全市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体系,即《天津市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和《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天津市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规划》《天津市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1+4”规划,在完善七里海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同时,主动提升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水平,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准开展建设管理和保护修复工作,打造全市湿地规划建设和保护修复“升级版”。
“1+4”规划实施以来,我市持续开展875平方公里湿地自然保护区升级改造,全面恢复湿地功能,努力保护好城市发展的“绿色基因”。积极开展生态补水,退渔(耕)还湿、清除污染源、保护鸟类等行动,成效显著。监测结果表明,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均为优良,每年有百万只候鸟前来栖息,在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小气候等方面作用更加明显,成为名副其实的“京津绿肺”……
七里海湿地──
水域覆盖面积增加50%以上
今年80岁的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顾问、护鸟志愿者于增会,几乎每周都会来到湿地,查看水质变化,观察芦苇生长,?望候鸟栖息。老人欣慰地说:“现如今的七里海湿地水变多了,芦苇变茂密了,候鸟增多了,环境大变样了。”
于增会老人介绍,在宁河区七里海大道与海清路交口,多年前曾建有湿地公园,每年大约有30多万人进入湿地,鸟儿被吓跑了,环境被破坏了……2017年以来,宁河区果断关闭七里海湿地公园并拆除相关设施,其中包括8公里景观带、4公里水上木栈道、木屋、亭台、码头、吊桥等。随后进行了保护修复,覆土、培绿、还湿,美丽的七里海又回到了大自然绿色怀抱。
为全面保护修复好湿地,我市不仅编制并实施全市湿地保护“1+4”规划,同时成立了四大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设编定岗,充实力量,加大管理力度。
按照湿地保护修复要求,七里海湿地建设坚持“留白、留绿、留朴”,最大限度保留自然风貌,减少人工干预,保留质朴野趣之美,留住山水乡愁。坚决禁止核心区一切与管理保护无关的活动,以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呵护好湿地生态环境。
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宁河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按照《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大力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十大工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多方筹措资金100多亿元,全面实施水源调蓄、苇海修复、鸟类保护、生态移民等一系列工程。发行90亿元专项债券,重建七里海南站等,恢复植被2万亩,湿地水域覆盖面积增加50%以上。打造5条补水线路,畅通37公里输水通道,每年生态补水超8000万立方米。恢复湿地植被2万亩,营造浅滩1.5万亩,新建改造鸟岛20余处。实施退渔还湿,流转核心区6.84万亩、缓冲区5.56万亩土地。
今年60岁的养殖户杜乃合,曾在湿地承包500亩水塘养殖七里海河蟹,并在附近建起饭店,年收入超百万元。2018年起,他响应政府号召,主动退出湿地养殖,带领村民开展稻蟹立体养殖,让七里海河蟹爬进小站稻稻田,获得成功,保护了湿地,实现了增收,一举两得。
现如今的七里海,水草丰茂,鱼蟹肥美,百鸟云集,“京津绿肺”功能得到明显提升,生物多样性呈现良好态势;负氧离子大量增加,水质明显改善;鸟类品种、数量已由十年前的182种、20万只,增加到目前的258种、50多万只。
大黄堡湿地──
214种候鸟栖息“安家”
为保护好四大湿地自然保护区,天津舍得真金白银,舍得投入。
初夏时节,地处武清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赵庄村,被绿色所环绕,原来的鱼塘和耕地都已变成湿地,更让村民们高兴的是,除外出打工赚钱外,他们每年还能得到一笔政府部门发放的湿地生态保护补偿费,村民家庭收入比原来增加了很多。
“十四五”期间,天津将继续按照每亩500元标准,对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实施退耕还湿、退渔还湿工程流转的集体土地给予补偿。初步测算,涉及相关区湿地流转集体土地21万亩,每年市财政将安排补偿专项资金约1亿元。
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我市四大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这里芦苇茂密、候鸟众多,还有千亩野生大豆。2017年以前的大黄堡湿地生态环境不佳,京津农药厂和英力公司排出废物,污染空气和土壤;翠金湖和燕王湖两大房地产项目,挤占了湿地生态空间,破坏湿地生态环境。
武清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负责人周俊启介绍,在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下,武清区按照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标准科学推进大黄堡湿地保护修复,高标准完成翠金湖项目、燕王湖项目整改拆除和生态修复复绿任务,共计拆除住宅802套、公建及附属设施20处。
对京津农药厂、英力公司两家污染企业更是决不留情,累计拆除面积3.4万平方米、罐体1162个、管线3.6万延米、清理渣土5.2万立方米。站在这两家企业的原址上看到,过去的生产车间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芳草萋萋,芦苇浩荡,鸟儿飞翔,整体环境已跟周边的湿地连成一片。
武清区将大黄堡湿地内原来各村的鱼塘沟埝全部打通,让水系连通起来,水面增大了。沿着湿地核心区兴建了延伸50多公里的绿网,再无闲杂人员进入。对7万亩芦苇进行提纯复壮,使之秆粗、秆壮。良好的湿地环境吸引大量候鸟前来,2020年以来,大黄堡湿地已接待了214种候鸟栖息“安家”。
摄影师陈凌云,差不多每周都要去一次武清区大黄堡湿地,因为这里有成群的苍鹭、黄尾鹣、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他打开相册笑着说,在这里拍鸟,随便一拍就是大片……
北大港、团泊湿地──
爱鸟护鸟步步精心
在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独流减河南侧,每隔100米左右就有两根15米高的水泥杆耸立空中,只见一只只鸟儿在上面的平台里飞进飞出……
“这是我们给东方白鹳搭建的人工鸟窝,里面堆积着泥巴、树枝、干草等材料,6年来有不少珍稀的鸟儿在里面诞生,解决了东方白鹳过去没有高处筑巢的难题,护鸟效果良好。”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
为滋养湿地芦苇,保护候鸟,2017年以来,我市每年都为北大港湿地进行生态补水,累计已补水5.35亿立方米,有水湿地面积由此前的140平方公里增长到目前的240平方公里,有水湿地保有率达69%。
置身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宛如进入一片静美的绿色王国,鸟儿成为这里的主人。过去,这里开展人工养殖,人员聚集。为此,2017年以来,滨海新区果断实施退渔还湿,面积达到11.6万亩,劝退养殖企业10家,鸟儿可以安全栖息了。截至目前,北大港湿地共监测到279种鸟类,不乏东方白鹳、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火烈鸟等珍稀鸟种。
在静海区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这里的鸟儿更加幸福,每当秋冬季,工作人员都会给鸟儿投放玉米粒和小鱼虾,补充营养……
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为保护鸟类,湿地管委会构建完善全天候、无人化的电子“围栏”监控体系,健全了保护区实地巡护与在线监控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据不完全统计,现如今,每年大约有白鹳、黑鹳、天鹅等160多种珍稀鸟类在此栖息繁衍。
绿色是最美“底色”,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住在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村民们说,过去湿地环境差,夏季蚊蝇特别多,经常挨咬;最近这几年,湿地环境改善了,蚊蝇大量减少了,夏季过得很舒服。
良好的生态环境,助推天津绿色高质量发展。
宁河区得益于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已吸引航空创业产业园、美团大数据中心、京东电商、氢能产业园等一大批好项目翩翩“飞来”,落户筑巢……(通讯员 王麟 记者 陈忠权 摄影 本报记者 王涛 钱进 潘立峰 通讯员 王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