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不是药”入眼更要入心
“保健品不是药”入眼更要入心
苑广阔
2019年08月23日12:16 来源:健康报网
明年1月1日起,“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警示用语区应当位于最小销售包装包装物(容器)的主要展示版面,所占面积不应小于其所在面的20%,使用黑体字印刷。(8月21日《北京青年报》)
对“保健品不是药品”的警示用语标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工作可以说做得细致入微。有了详细规定,保健品生产企业必须规规矩矩地执行而没有空子可钻,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保健品包装上有了这样的警示用语,消费者是否就会按照警示用语理性消费?
当保健品上出现“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的警示语,消费者的反应可能会有两种:一种是恍然大悟,然后谨慎购买;一种是在保健品出现警示语之前就知道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但是仍旧相信它们对身体有好处,甚至是相信它们可以让生病的人恢复健康,从而继续购买和食用保健品。
所以,如果消费者没有对保健品科学、理性、客观的认识,那么即便有了警示语,也还是会把保健品当成是药品来使用。为纠正这种错误行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媒体等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在医院醒目位置张贴相关告示、宣传语,或者是给前来看病的病人或家属发放相关宣传资料,来引导公众树立关于保健品的正确认识、科学意识。(作者苑广阔)
(责编:赵丰(实习生)、杨迪)
人民健康APP
[/url]
推荐阅读
想长寿腿不老 多读书揉耳朵、3动作做一做 一项研究发现,爱读书的人比不爱读书的人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研究人员指出,在长达数百页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一直追随作者的思路、人物或情节,这种“深度阅读”所付出的智力努力让大脑一直保持活跃。此外,书籍还能增强“同情心、社会认知和情商”,这与延长寿命也有关系。【详细】
“冬病夏治”方法多 “三伏”时机别错过 夏季是养生的好时节。近年来,人们“未病先防”的养生意识逐渐提高,中医养生注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夏天,尤其是农历的三伏天,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是调养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详细】
相关新闻
保健食品标注新规明年起实施 要求设置警示用语
取消部分保健品功能是“拨乱反正”
保健食品出新规标签须明示"不治病" 新规明年1月1日生效
市场总局:保健食品应标注不具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保健食品加警示语不妨一试
远离“治病保健品”从今年春节开始
老年人选购保健品应理性
保健品可否标注“非药品”?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