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葛均波:心血管击疾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教育 2020-11-10 07:5495admin

腾讯科技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通过2020腾讯医学ME大会分享了一个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心血管的疾病。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拥有健康心脏,享受美好人生’,我谈一谈冠心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以及我们怎么能够预防和我们目前采取的治疗手段。 我通过三个话题和大家分享,一个是心脏对健康的重要性。第二,心脏常见的疾病以及目前流行病学情况,再一个,我们怎么拥有一个健康的心脏。”葛均波开场说到。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每死亡两个人,就有接近一个人是心血管的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每死亡四个人有一个是肿瘤。心血管疾病死亡最多的目前可能还是冠心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的疾病,再者是高血压。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三个人在1945年雅尔塔会议留下照片,是二战快要结束时扭转世界走向的三个巨头,而这三个人都死于脑中风。

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收缩压到了160、170毫米汞柱,舒张压超过100毫米汞柱。1944年的年底的总统选举,当时的收缩压到了两百,舒张压到了一百。到了1945年4月12号,舒张压到了两百,收缩压到了三百多。最开始,人们以为血压升高是因为工作重,工作负荷多。

1945年4月12号晚上,罗斯福的收缩压到了300,舒张压到了两百,那天晚上他由于脑出血发生了脑中风,最终死亡。当时在1945年4月13号的报纸上,他的医生讲了一句话:“总统已经看见上帝了”。

医学基本上把一个人分成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等,再把系统分成器官,呼吸系统分成支气管、气管、肺,把器官再分成组织,再分成细胞,一点点往下分,一个人哪个地方不舒服,到医生那儿找相关的疾病,比如头疼找管头的,脚疼找管脚的,所以出现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

过去几年心血管疾病爆发式增长,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到了3.3亿人,比2019年发布的数字2.9亿多出四千万人。这几年疾病发病源头没有做好,预防没有做好,把一个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这些疾病的发生是过去这些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胆固醇血症、肥胖以及肥胖导致的糖尿病、吸烟和高血压这四个主要的危险因素导致的,还有其他的遗传因素或性别等等也会有一定的作用。

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实是一个血管,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导的疾病,发生在不同的器官,发生在脑子,脑中风了,发生在心脏,心肌梗死了,发生在周围血管,血管闭塞要截肢了等等情况。

血管疾病发生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同时具备两个疾病,脑中风的同时又有冠心病,同时又有周围血管疾病等等这样的情况,在治疗的时候应该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从正常到异常,刚刚出生的时候有正常的血管,正常的血管内膜、中层、外膜,随着人们接触外界的一些危险因素,比如抽烟,包括吸二手烟,不运动,血压的升高,过多营养导致高血脂、高血糖等等,这个血管会发生斑块,斑块形成以后导致管腔内狭窄,导致所有器官的缺血,重要器官的缺血,一旦斑块发生了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形成了脑梗塞,心肌梗塞等等情况。

在心血管疾病预防的过程中,这些年人们一直在强调几个概念,葛均波将其总结成ABCDE,5个字母:“A代表抗血小板,代表性药物(英文),代表A。B代表血压控制,(英文),β受体阻滞剂,C代表的词是(英文),就是戒烟以及(英文)胆固醇的控制,D有两个字,代表(英文)健康的饮食,我们叫膳食,跟(英文)糖尿病的控制,E也代表两个词,一个是(英文)运动,再一个是(英文),让普通百姓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手段。”

葛均波向大家展示了一张幻灯片:“左边是代表心脏的收缩压,右边代表舒张压,这个代表不同的年龄,从50岁到59岁,60-69岁,70-79岁,80-89岁,随着血压的升高,无论是收缩压跟舒张压,血压的升高,脑中风的发生直线增加,呈线性关系,所以降低血压和预防治疗中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过几天是世界高血压日,在高血压日上可能很多医生会走上街头进行宣传,进行学术交流,告诉老百姓怎么降低血压,怎么服药,怎么测量,监测血压的情况。”

人类的心脏每天24小时跳8万到12万次,平均十万次,。一个人的心跳每分钟75次,一天24小时,就是十万八千次,差不多每天心脏一天要跳十万八千次的话,按照一个人的年龄80岁计算,人一生心跳差不多32亿次,这个时候跳的过多或过少可能都会有问题。

心脏相当于人的一个泵,这个泵把血泵出来,跟大脑、肾脏跟任何一个全身的器官,血从左心室泵出来通过主动脉到全身,通过静脉系统回到右心房,通过右心室再泵到肺里,在肺里面进行氧合,人们呼吸进去的新鲜空气在肺里进行血氧交换,新鲜的血再回到左心房到左心室再进行循环,这是正常的循环系统。

假如心脏出现毛病,出现问题,是哪个地方出现问题?以通常的话来解释,心脏有一个电路,有一个油路,什么是电路?只要人还活着就通过心脏的中央机关叫窦房结发出一个冲动传到二级机关房室节。一百多年前一个荷兰医生发明了一个检查手段叫心电图,老百姓到医院里去,医生看看你的心脏怎么样,第一个是做心电图。在心电图里,第一个叫P波,大的图像叫QS波,后面是T波,如果电路出问题,跳的太快或者太慢或者乱跳都是临床有问题的,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油路怎么比较?心脏有三根血管,叫冠状动脉,任何一个血管发生了狭窄堵塞都会导致心肌缺血,油路坏了以后油进不来,这个机器就跑不动,所以油路坏了就表示心肌缺血和冠心病。本身心脏的结构坏了,心脏瓣膜坏了,或者心肌本身,或者出生的时候哪个地方发育不良,以及先天性心脏的疾病叫结构性心脏病,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不正常都可以导致临床的症状。

上世纪末,德国有一个医生发明了X光技术用于检查,现在临床上还在应用,而且进行了新的改进。胸部X光图像,可以看见肋骨、肺、心脏的影子,通过这个影子专家可以判断作左心脏、右心脏,肺动脉扩张,主动脉迂曲等等,得到一些初步的图像。

根据X光,这些年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了CT,计算机断层显像,跟造影结合,有血管造影,都是X光的贡献。心电图本身是心脏的向量图,它把心脏的电活动进行投影,所以我们做心电图的时候要做很多的导联,导联心电图,把电极放在不同的地方,像一个手电筒,照在心脏的电在不同的壁出现不同的影子,判断是哪个地方,哪个壁出现毛病,或者出现心肌缺血的情况。

把X光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这是冠状动脉CT,把心脏切的一片一片的再摞起来,和造影结合在一起可以清清楚楚看到冠状动脉的走形,有没有狭窄,有没有斑块的形成,有利于心肌缺血的筛选。

心脏的功能显像让人们看到心肌灌注的情况,心肌有没有炎症,评估心脏的功能。还有一个常用的技术,心脏超声检查,彩超,人们通过超声波,那个探头,把心脏切不同的平面,从而评估心脏各个腔的大小,瓣膜有没有反流,产生多普勒来看血流的情况,瓣膜的情况,心肌的运动等等情况。

这些年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是血管的造影或者冠状动脉造影。1958年10月30日,美国一个医生叫Sones不小心把一个导管插到了冠状动脉的开口处,他的助手也不小心打了一些造影剂。开始在所有的教科书上讲导管不能插到血管里,否则病人会心率失常发生死亡。他不是故意的,恰恰是偶然的发现才发明了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把冠状动脉看的非常清楚。

人们可以评价血管哪个地方狭窄,狭窄程度怎么样,多长,需不需要临床治疗,随着技术发展,今天的冠状动脉造影和之前不可同日而语,可以看的清清楚楚,分辨率比原来高很多,清清楚楚可以看到冠状动脉各个分支,它的走形,有没有狭窄,狭窄的程度,狭窄的长度,狭窄的位置,帮人们决定要不要进行干预治疗,这是放的冠状动脉造影的情况,这是左边,这是心脏,我把血管用红色描出来,右边是通过打这个药水,打药水之前,开始看不见血管,一打药水看的清清楚楚哪个地方有狭窄的情况。

葛均波展示了另外一个冠状动脉造影:“把这个血管,即使不是学医的人也可以看到,这个血管,这个地方,这是一个血管,往前走,有两厘米的地方,这个血管完全堵掉了,这是我们临床上讲的冠心病。”

1977年,德国有一个医生Andreas Gruntzig试了很多的方法,他用一个气囊把这个狭窄扩一下,缓解远端的缺血,这是目前的介入治疗,因为当时还没有支架,他用一个气囊去扩。1977年9月16日,他在瑞士苏黎士救治过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有个地方非常狭窄,他用气囊扩了一下,这个狭窄就缓解了,从而治疗了这个病人的心肌缺血,心绞痛。

后来随着这个技术的发展,单纯的气囊扩张不能解决问题,很快的血管发生闭塞,就有了支架技术。在这个技术诞生之前,外科医生想到怎么缓解心肌缺血,就想到一个方法,老百姓叫冠状动脉搭桥,专业术语是冠状动脉旁路手术。人们把这个腿上的血管割下来,绕过这个狭窄,从主动脉打一个洞接到狭窄的远端治疗心肌缺血,这是冠状动脉搭桥术,或者旁路手术。

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单纯用球囊扩张不能根本解决心肌缺血,而且有时候这个血管会发生急性闭塞,有一些医生就想,既然建立一个隧道,这个隧道有可能塌下来,我们放一个架子进去,就有了支架术,今天还在常规应用,用一个不锈钢的钢管,把它镂空,把它放在这个气囊上,通过导管放在狭窄的地方,把这个气囊打起来,支架撑起来,再把气囊拿出来,这个架子就留在血管里,就是我们说的冠状动脉支架手术。

但是这个支架本身是不锈钢,是金属的架子,会局部有一些炎症反应,发生再狭窄,科学家一直在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在1999年前后临床医生和科学家一起试了很多方法都不奏效,1999年前后有一个人想到,可不可以把抗炎药涂到这个支架上,会不会抑制内膜的过度增生,这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药物系统支架,今天临床还在广泛的应用。

葛均波举了个例子:“32岁的年轻人,冠心病,心肌缺血,有了药物系统支架,这是狭窄的情况,把这个血管打通在这个地方放一个支架,病人心肌缺血得到了完全缓解,但是放了支架以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这个小伙子吃了两年药发现没事就不吃了,结果术后29个月突然严重胸痛,我们一看这个支架发生了完全的闭塞,我们想办法再把这个血管打通,我们一直在想,怎么能够预防这种情况,所以当时我们针对支架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研究,后来发现支架本身,支架表面的药和涂层,我们发现涂层本身可能会导致炎症反应,因为涂层本身不可降解,后来我们研究了可降解的带药的支架,这是当时第一个完全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支架在2005年上市,上市以后,新的平台可以大大降低支架类血栓的情况。”

即使这样,假如不注意危险因素的控制,还有可能发生支架类的狭窄。美国曾报道一个案例,心脏中放了好几十个支架,整个心脏像奥运会的鸟巢一样被架起来的,放支架不是医生的目的,只是想缓解心肌缺血,人们一直在研究怎么使这个病人不放支架也能够治疗心肌缺血。

葛均波又举了一个30岁小伙子的例子:“他在两个星期之前发生了心肌梗死,他的危险因素就是抽烟,才30岁发生心肌梗死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他初中毕业以后当时为了养家糊口,学了一个技术,开车,搞运输,搞运输我们知道这个工作非常辛苦,他为了缓解辛苦就抽烟,每天抽两三包烟,结果突然心肌梗死了。像这样的病人,你给他放了支架,他要一辈子戴着支架。我们2005年申报专利,完全可降解的支架,这个支架放进去以后十年以后完全化掉了,这个人恢复正常的循环功能。2005年开始申报专利,做动物实验,经过15年,在2020年的3月4号国家药监局批准了这个平台,这个病人,我们放了完全可降解的支架,他过四年左右,只要不抽烟,别的地方不发生疾病,他就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了。”

心脏的疾病不光是冠心病,电路坏了不行,油路坏了也不行,结构坏了也不行。心脏跳的太快,可能是心动过速,房颤等等,通过一个导管进去,把多余的电话线烧掉,就是临床上讲的消融手术。

心脏跳的太慢,或者电话线传不下来了,现在有起搏器的安装,现在有很多患者也装了起搏器,正是因为心脏跳的太慢,或者发生了传导阻滞,要装一个起搏器来治疗。

葛均波透露:“最近这些年心脏起搏的技术发展,有的人装ICD,媒体上经常宣传谁谁发生了猝死,我们呼吁多装一些AED,就是除颤仪,AED是体外的除颤仪,假如一个病人有恶性心率失常,我们已经知道,怎么办呢?我们现在有一种新的技术叫植入性除颤仪,装一个小的机器,一旦这个人发生了心率失常,发生了室颤,在里面有一个泵打一下,让你一下就恢复到了窦性心率。还有一个是改善心功能的CR贴心,心脏再通法治疗,这是比较专业的名词。”

最后三分钟葛均波给大家讲了讲怎么维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我们心血管疾病,尤其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的疾病大部分可以预防,70%-80%的机率可以预防,可以延缓它的发生,怎么办呢?远离肥胖,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再一个,少吃钠盐,钠盐会导致血压的升高,而且好多高血压药物对它可能无效,少摄入钠盐,再一个多吃蔬菜水果。还有一个是戒烟戒酒,我们到现在为止没有发现这个烟有任何的好处,除了引起肺癌等等情况,可以使冠心病的发病率提高。再一个适量的运动,散步、太极拳、游泳都可以促进健康,还有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情,非常重要。还有,尤其对于中老年人定期的体检,了解你的血糖、血脂、血压等等情况非常重要,早期干预。”

走完人的一生,假如有一个高血压,相当于背了一个包袱,使你的生活变的沉重,如果高血压同时再抽烟,这个包袱就大了,生活更沉重,假如是高血压又抽烟又有高血脂,这个桥就断掉了。所以这张图比较形象,我想让大家记住,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或者让心血管疾病不得的一个最好的手段,至于其他的药物治疗,这些东西交给专家去做,我们各位观众了解一下,我们有很多的药物来治疗心血管的疾病。”葛均波最后强调。

企业中国-专注企业发展 Copyright © 2017 企业中国-专注企业发展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1574243号

联系QQ:1580475931 邮箱地址:1580475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