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区林古里社区志愿者杜文英多年义务理发为老服务:微笑爱心奉

教育 2021-05-05 01:3280admin

内容提要:“我叫杜文英,今年69岁,是一名志愿者。”每次给陌生的老人义务理发,杜文英总是面带微笑地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多年来,家住河北区林古里社区的杜文英,作为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一直为老人义务理发,标志性的微笑,让她更具亲和力。至今,她已经为全市各区的136位老人义务理发,服务了1600余人次,服务时长2000余小时。

  天津北方网讯:“我叫杜文英,今年69岁,是一名志愿者。”每次给陌生的老人义务理发,杜文英总是面带微笑地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多年来,家住河北区林古里社区的杜文英,作为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一直为老人义务理发,标志性的微笑,让她更具亲和力。至今,她已经为全市各区的136位老人义务理发,服务了1600余人次,服务时长2000余小时。

  微笑服务

  退休后,杜文英从武清区搬到河北区居住,加入了老年志愿服务队,开始凭着以前给村里老人理发时练出来的手艺,义务为老人理发。多年来,杜文英跟着志愿服务队走出社区,为全市各区的高龄、残疾、独居老人义务理发。

  “我岁数也不小了,脸上都是皱纹,面无表情太难看了。”说起“微笑服务”,杜文英笑着说,咱去帮老人理发,开开心心的,老人也高兴。杜文英第一次走进河北区的一家养老机构为老人义务理发时,发现个别老人闷闷不乐,理发过程中也一言不发。“我第一次为冯大娘理发时,发现她比较抑郁,心情不好。”杜文英说。为了打开冯大娘的心门,每个月一到约定的理发时间,杜文英都会为冯大娘理发。

  “咱过日子,愁也是一天,开心也是一天。”理发时,杜文英微笑着对冯大娘说。她从未直接问老人为什么不开心,而是通过微笑和朴实的话语,逐渐打开了老人的心门。后来,冯大娘的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从一开始的抗拒、犹豫,到每个月盼着我们来,许多老人其实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杜文英说。

  真诚守信

  每到约定好的理发日,无论刮风下雨,无论路途多远,杜文英都会准时赶到目的地,为老人理发,从不会因为自己的事儿耽误,让满怀期待的老人们失望。

  家住河西区小海地的霍大娘瘫痪在床25年,老伴儿年轻时,每次都会把霍大娘抱到楼下,推着轮椅去理发。近两年,老伴儿抱不动她了。两年来,杜文英每个月都会来到霍大娘家为她理发,从河北区到河西区小海地,往返乘坐公交车的路程就需要3个小时,但是杜文英和志愿者们没有爽过一次约。

  杜文英和志愿者们曾经为一位家住河东区的百岁老人张大娘理发。去年,张大娘一家从河东区搬到了空港经济开发区附近居住。搬到新家后,张大娘的理发问题愁坏了她和家人。由于路途较远,不想再麻烦志愿者,家人就请理发师上门,但老人不配合,一直拒绝。家人想自己上手给老人理发,老人也不让碰,更不让剪指甲。无奈之下,家人只好又联系了杜文英和志愿者们。当杜文英和两位志愿者来到老人家里时,老人的脸上有了笑容,配合着志愿者顺利地理了发。

  协助带徒

  理发服务如今已经成为杜文英日常志愿服务工作的一部分,但是面对越来越多有需要的老人,服务队里有理发技术的志愿者数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为了更好地为老人服务,杜文英开始发掘服务队里对理发有积极性的志愿者,建议他们学理发。杜文英协助服务队培养理发新学员,放手让志愿者大胆实践,细心观察每个人容易出错的地方,精准指导理发技能。如今,服务队里已经有10人能够承担日常的理发工作,有两名志愿者已成为服务队的义务理发主力。

  多年来,杜文英和志愿者为老人义务理发,不但解决了老人的理发难问题,而且通过真诚的服务,让很多老人打开了心门,心理状态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其实,我为老人服务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感动。老人的一句感谢、一个微笑,也激励着我继续为老人做好服务。”杜文英说,这就是她的幸福。(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企业中国-专注企业发展 Copyright © 2017 企业中国-专注企业发展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1574243号

联系QQ:1580475931 邮箱地址:1580475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