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 挺身而出”
内容提要:秋日午后,盘山上的一处农家院里,杨宇正跟客人们闲聊,他给大家讲的是“八路军母亲”杨妈妈的故事。这位没有留下真实名字,却在蓟州区广为人知的杨妈妈,正是杨宇的奶奶。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天津北方网讯:秋日午后,盘山上的一处农家院里,杨宇正跟客人们闲聊,他给大家讲的是“八路军母亲”杨妈妈的故事。这位没有留下真实名字,却在蓟州区广为人知的杨妈妈,正是杨宇的奶奶。
“奶奶原是蓟县(今蓟州区)城西小刀剪营村人,出嫁到了砖瓦窑村,爷爷杨宝生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今年58岁的杨宇虽没有见过奶奶,但却从长辈那里听说了很多奶奶的传奇故事。
抗战之前,杨妈妈一家以扛活为生,过着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苦日子。后来,到盘山里开荒,在涝洼子落了户。“奶奶心地善良,大半生的艰苦生活,磨炼出她坚强、沉着、勇敢的性格。”在杨宇心里,奶奶是个“有骨头”(蓟州区土话)的女人。
1940年年初,八路军开辟盘山抗日根据地,杨妈妈家成了“抗日堡垒户”。八路军13团团长包森和当地地方党组织负责人李子光、王少奇等经常来她家开会,很多伤病员也来她家养过伤。“敌人‘扫荡’搜山时,奶奶把伤病员藏进山洞里,给他们洗伤换药,缝补衣服,喂汤喂饭,端屎端尿,像照顾亲生孩子一样……”
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为使伤病员尽快康复,杨妈妈跑遍了盘山的沟沟坡坡;为掩护八路军指战员脱险,她曾多次遭到敌人的毒打。房子被烧了,她就以山洞为家,与八路军同甘共苦;粮食不够吃,她宁可自己吃野菜,也要把仅有的一点余粮留给伤病员。
“奶奶究竟掩护救助了多少八路军战士,她自己都记不清了。但当时,只要是在盘山坚持斗争的同志,都认识她!”杨宇心里的骄傲溢于言表。
在一次战斗中,八路军某部支队长陶永忠左腿左臂受了伤,留在杨妈妈家养伤。“奶奶见他行动困难,亲自为他接大小便……敌人扫荡搜山,就把他藏在山洞里,自己在外边和敌人周旋‘打掩护’。”从春到夏,养好伤的陶永忠要回部队了,临别时,他含着泪深情地叫了杨妈妈一声“妈妈”。
“奶奶掩护八路军战士脱险的故事不胜枚举。”1941年秋,一个八路军小战士为摆脱日本兵躲进杨妈妈的土屋。追兵马上就到,情急之下,杨妈妈让小战士躺到炕上装自己的儿子。“她扯过一条被子盖住小战士的八路军军装,又往小战士脸上涂抹了黄酱,尿盆、破饭碗摆炕上后,奶奶从烟袋锅里抠出一些烟油抹进自己眼里,顿时泪如雨下。敌人闯进门时,奶奶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儿子’。见炕上躺着的人脸色蜡黄,日寇便以为‘儿子’害了传染病,当即捂着鼻子慌忙退出,转向后山追赶。”等敌人走远,杨妈妈悄悄到门口放哨,掩护小战士朝反方向离开。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做人做事,不违背良心”……
杨宇说,1958年,奶奶双目失明,得到了党和政府部门的照顾。3年后老人辞世,终年82岁,“但奶奶的个性对一家人的影响至今没有改变”。
杨妈妈有四个儿子,两个儿子参加了八路军,还有一个儿子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父亲最小,本来也是想参军的,但当时因为年龄小,人家没要。”杨宇说,现在父亲那一辈人都不在了,但奶奶的耿直与善良,却一辈一辈传承了下来。
疫情防控攻坚阶段,杨宇作为有着27年党龄的老党员,不仅主动请缨值守防控一线,还带头捐了款。杨宇的兄弟姐妹们也是“热心肠”,村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有需要帮忙的事,都义不容辞。(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