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孩子最好的“语言”
“画1小时获得的东西,比看9小时获得的还多”绘画,孩子最好的“语言”
2020年10月15日10:49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研究员 郑 蓉
著名教育学家迪斯特·韦赫指出:“画1小时画获得的东西,比看9小时获得的东西还多。”绘画能使孩子左右大脑一起开工,不断用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将生活经验融入画中。孩子还不能用丰富语言表达内心世界时,可以通过绘画形式将自己的情绪和内心世界呈现出来。
孩子的绘画能力发展轨迹由他们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所决定。8个月~1岁的孩子会在纸上画出点点;1~2岁是随意涂鸦阶段,此时孩子未形成画画的概念,只凭借自己最初感官随意乱涂;2~3岁是有控制涂鸦阶段,有意识地控制线条的长度和纸张的边界;3~4岁开始萌生画画的意识,为自己所画的画命名,一边画,一边描述所画的内容;4~5岁的孩子开始关注细节,倾向只画出自己最关注的部分;6岁后开始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生活、自然、周围发生事情的真实感受,细节、表现手法都更丰富了。家长平时如何引导宝宝画画呢?
创造环境。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他们准备画板或大张画纸和工具,比如颜料、油画棒等,想画就画。不要纠结孩子画画的姿势和拿笔的姿势,要让他觉得画画是轻松、好玩、有趣的事情。
保护兴趣。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凡属幼儿都有绘画之兴趣,绘画是口语的先导,表达美感之良器。”孩子天生都喜欢画画,家长要保护他的画画热情以及认同他的表达方式,不要在孩子画画时插话、干预、打扰、质疑。不要拿范本让孩子临摹,这样会限制孩子的想象,降低画画热情。
用心“倾听”。日本幼儿教育专家鸟居邵美在《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中说,画画、自由涂鸦是幼儿的一种情绪表达。家长不要以“画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的评判标准评价孩子的画,要倾听他画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去理解关心和尊重他所要展现的内容。
丰富经验。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经验。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去接触山林、瀑布等自然环境及商店、展览馆、街道等社会环境,多与孩子谈论生活,比如,“你在幼儿园最近有没有发生有趣的事”,这不仅是作画的素材,也是了解孩子近况及内心情感的好方法。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人民健康APP
[/url]
推荐阅读
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发布 明确8项医疗服务质量标准 为适应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发展需要,加强机构内部管理,提升管理质量和水平,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民政部、国家中医药局制定出台了《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要求各类医养结合机构应当参照《指南》要求,以老年人健康为中心,根据机构资质和服务能力,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并进行科学、规范管理,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详细】
流感季来啦,提高免疫力,这些干货请收下! 一场秋雨一场凉,入秋后气温开始降低,一不注意就容易感冒。秋季也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免疫力的话题。生病就是免疫力低吗?为啥有的人免疫力扛不住流感病毒?如何做才能提高免疫力?【详细】
精彩图集